


如果有人问,今年普陀区的热词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要问今年江苏省的热词是什么?“苏超”肯定排第一。
11月1日,多次登上热搜的“苏超”落下帷幕。就在10月25日,这群赛场上的“对手”城市,化为“盟友”聚首上海普陀区,与普陀区共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翻开长三角区域地图,普陀区的地形很像一把“金钥匙”,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如同一条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大动脉,串起沿线9座城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其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
如果把地图再放大点可以看出,全长2300米的武宁路,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近千家科技创新主体,正是上海连接沪宁沿线的要冲。
从2023年4月,普陀区借助武宁路沿线科创资源,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到今年2月,普陀区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西大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普陀区正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
如果给普陀“十四五”总结一个关键词,记者送上——“金钥匙”。
海报设计:王晨
战略密钥:开启新格局
最近,记者的微信上新加了3位江苏朋友。
一位是来自南京的中鑫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邵文,他是一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技术经理人,俗称“科技红娘”。如今每周往返沪宁线数次,对接上海高校与南京企业间的前沿技术与应用转化。
一位是来自南通、在普陀区桃浦智创城挂职的90后青年干部周辰城。苏超火爆之后带动南通文旅热,让通州区洲际梦幻岛景区迎来大客流。周辰城第一时间为景区牵线了桃浦专注无人机表演技术的企业高巨智创,不到一个月,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还有一位,是苏州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伟彬。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首批发布的创新联合体之一,他的企业主导的苏州“大尺寸无银电池全链技术及装备创新联合体”联合同济大学等机构,致力于攻克相关“卡脖子”技术,推动光伏产业技术升级。
不到一年间,这些来自沿沪宁城市的人实实在在地参与,让“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这个宏大概念变得具象生动起来。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走廊,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动脉血管。对于普陀区而言,能否精准嵌入这一战略链条,决定了其未来发展能级。
从区域空间看,普陀是离长三角最近的中心城区,也是中心城区开发空间潜力最大的区域;从产业基因看,普陀是长三角流量经济高地、民营企业创业热土,具备承接和链接长三角创新资源的天然优势。
“十四五”期间,普陀以积极主动姿态,立足上海“西大堂”定位,升级为服务长三角、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会客厅”与“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今,普陀这把“金钥匙”,正在开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澎湃动力。
从武宁路上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入手,通过定制上下游资源、生态伙伴对接,普陀区率先启动一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产业创新“链式联盟”。很多大院大所成为的创新链链主,也铸就了“金钥匙”的高科技“含金量”。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展示厅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碳13呼气诊断试剂。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雷雯介绍,我国碳13供应长期严重依赖进口。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化工院便承接了“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却找不到合适园区让项目落地开工。
直到2022年,上海化工院通过承担普陀区“鼓励企业产学研协同合作”专项,与中山、华西、仁济等医院合作。2024年,依托普陀区打造的“武宁创新共同体”平台,上海化工院得以与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展开合作。
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产品丰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产品,已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眼下,普陀区进一步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梳理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255家。
武宁路是上海连接沪宁沿线的要冲
产业密钥:开启新引擎
城区转型,产业是根基。普陀的“金钥匙”,还需解开产业能级偏低的“历史之锁”,开启产业“换芯”升级的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占普陀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但尚未形成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要打赢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攻坚战,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让传统产业实现更高技术、更高效益、更高附加值,必定是路径之一。
大宗商品贸易,是这一转型模式中的核心代表。普陀区作为上海大宗贸易的“老牌核心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北路沿线便集聚了一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有色金属现货贸易的集聚格局,从有色金属交易,到配套的物流、期货、银行等相关企业都在这里汇聚。
从铸造原材料贸易起家,钜甲信息科技近年来加速互联网转型升级,打造出“炉料汇”铸造用废钢资源云交易平台。企业董事长郭亮介绍:“公司将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融合、AI技术与企业降本增效战略结合,进一步提升交易透明度及资源匹配率。”
目前,普陀区大宗贸易规模已占全市1/6,其中有色金属类占比更是高达1/3。“十五五”期间,普陀区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资料大宗贸易集聚区。
如果说数字化赋能了大宗商品贸易,那么它也正在重塑真如副中心。这里曾因为历史原因发展缓慢,“十四五”期间迎来起飞:相继建成真如环宇城、山姆会员店、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并推进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成为上海协同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新高地。
位于真如副中心的上海国际数字广告园,开园两年就集聚了近180家数字广告企业,去年营收达150亿元。数字广告产业,更在普陀区展现出蓬勃生命力,集聚了创意生产、数据分析等1000余家全链条企业。
结合M50创意园、天地软件园等优势资源,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丁伟建议,可发挥普陀区设计驱动创新生态优势,构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设计引擎”,为沿线城市提供产品定义、技术应用、品牌打造等关键解决方案,引领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未来,普陀如何深耕“品牌及文创数智化创新”“网络安全数智化创新”等赛道,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样板间,让“金钥匙”韧性更足,值得进一步探究。
真如副中心
治理密钥:开启新生活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普陀的“金钥匙”,不仅要开启产业转型之门,更要解锁新生活的幸福密码。
“十四五”期间,苏州河21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建成29座苏河驿站,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苏州河畔成了普陀居民的“后花园”,很多人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小确幸”。
在长寿路街道15分钟生活圈内,可以走到鸿寿坊、统益里,无论是喝杯咖啡、小酌一杯,还是吃顿美餐、晒晒太阳,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保留弄堂老底子,“小而美”的商业商务活力再造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独特样本,更为普陀居民带来了“精致烟火气”。
自2023年9月开业以来,鸿寿坊以1.5万平方米空间实现了年接待量逾千万人次的“网红”效应。以它为“活力原点”,约30%客流顺访周边商业体,人气和流量沿长寿路不断延展,形成消费链。
有专家认为,如果能重建身边“最初500米”,找到商业社区的“人情味”这个密钥,建构起在地合作共同体,一条街乃至一个地区的繁华,或指日可待。
说到“人情味”,则不能不提正在进行的“社区小事”行动。今年年初,普陀区邀请居民从家门口50米出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件小事。社区治理理念,也顺势从“最初500米”向“附近50米”延伸。
在此过程中,政府甘居“幕后”,允许试错、允许退出、允许失败……很多居民由此做起了“早有念头想做”的小事。
一桩桩“社区小事”,在现代社会的边界感中,找到了温暖的缝隙:深夜12点对面亮着的灯,成了高三孩子妈妈冲刺阶段的“隔空加油”;公告栏上贴的便利贴,让社恐青年找到了对话窗口;一位居民在邻居的葱头花旁插了一朵即将凋谢的玫瑰,几天后,不知谁又添了一朵新的……
居民们渐渐发现,从家门口到电梯、从楼道到小区门口,这段看似寻常的路程,就藏着开启“新生活”的密码。而这份温暖,恰是“金钥匙”的底色所在。
“社区小事”行动者们在“小事拼图”前合影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