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龙要掀桌子?威胁若无解决方案,欧盟将对中国启用“核选项”!世界已经彻底变了,欧盟若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只会越走越被动。面对如今的中国,它已没有资格提要求。这个时代早就不是“美国说了算”的时代,而是各方必须重新认清彼此分量的现实。谁还幻想靠几句威胁让中国松口,只能说明他还没从旧世界醒过来。
这种错觉,恰恰是欧盟今天的最大问题。它在美国面前低声下气,却在中国面前装腔作势配资炒股网站就,仿佛两副面孔。面对美国时,欧盟明知道不占理,还小心翼翼地回避冲突;可一遇到中国,反而板起脸、装出强硬。就拿那部被称为“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法案》来说吧,当年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欧盟也曾考虑启用它,最后呢?所有提案都不了了之。说白了,该退的全退,该跪的全跪。可如今中国依法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他们却急着搬出同一工具来威胁,简直是双标到极致。 更讽刺的是,欧盟内部对此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与北欧一些国家私下认为不宜贸然对抗中国,因为制造业对华依赖深;但法国和波兰等国又在政治上推波助澜,借机彰显存在感。欧盟所谓“集体立场”,其实只是马克龙的单边高调。表面强硬,实质分裂。
真正让事态升级的,是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领导人峰会。当地时间周四,法国总统马克龙语出惊人——如果欧盟无法就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找到解决方案,各成员国应考虑动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手段,也就是那部《反胁迫工具法案》。彭博社援引匿名官员消息称,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权衡一切可用选项”。一句话,他想把从未动用过的工具,直接对准中国。 这场表态,让欧盟在对华关系上突然拐了个弯,从“担忧”变成“对抗”。而那天的峰会气氛格外紧张。部分与会代表当场提醒,欧洲工业原材料超过六成进口自亚洲,其中稀土、镁、钨等关键品类高度依赖中国。一旦政策反制,中国完全可以在许可审批上加速或放缓节奏,用最温和的方式让欧洲企业感到“被动”。这些声音被会议记录草草带过,却反映了现实焦虑——欧盟的经济底气并没有它的政治口气那么硬。
中国之所以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不是为了挑衅谁,而是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量,也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事实上,相关法规早在多年前就有铺垫,本次只是细化并强化执行。那一刀下去,几乎切断了美国的“产业血管”。稀土对美国的军工体系和高科技产业链而言配资炒股网站就,就像血液一样重要。 结果显而易见,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内阁官员连番释放对话信号,试探北京的态度,甚至提出以筹码换“延期”或“放松”。虽然这些筹码分量有限,但态度已经说明问题——华盛顿不得不低头。而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新规并未针对欧盟,也没有损害欧盟的实际利益。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却反其道而行,不选择沟通,反而急着摆姿态、放狠话。 逻辑上讲,欧盟其实最清楚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它既得罪不起美国,也惹不起中国,但却总爱装作中间裁判的角色。中方根本不把“反胁迫工具”放在眼里。真要动用,只能说明中方管得还不够严,才让某些人有幻想空间。马克龙口中的“强硬”,听上去像外交自信,其实更像一场自我催眠。特朗普至少知道“强硬是谈判工具”,而不是谈判结局;他会强,但也懂得该谈的时候要谈。欧盟却误以为喊几句狠话就能逼北京让步,结果只会把自己推进自取其辱的境地。
更深层的问题是,欧洲仍沉浸在“规则输出者”的旧幻觉里。它习惯用制度优越感去评判别人,却忘了当供应链命脉掌握在他人手里时,那套说辞就成了空话。稀土并非关税,而是战略资源——谁掌握供应,谁拥有主动。 中国的立场其实从未模糊——“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这不是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这原本是对美国说的,如今同样适用于欧盟。若真想解决问题,就得认清现实、摆正姿态,用务实的方式和中国打交道;而不是一边高喊合作,一边挥舞“核选项”。世界的规则正在被重写,中国早已不再是被任人拿捏的那一方。对欧盟来说,真正的选择不是“是否强硬”,而是“是否清醒”。谁还固守旧思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新的时代淘汰。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