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岁的周先生是一名程序员,每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 8 小时以上,最近一个月总觉得肩膀像被灌了铅,抬手整理文件时疼得直皱眉,连晚上睡觉时翻身,脖子都得慢慢挪。他试过贴止痛贴、做按摩,可缓解效果都超不过两天。直到同事说 “会不会是经络堵了”,他才去尝试针灸 —— 没想到扎完三次,肩膀的沉重感就散了大半正规配资,现在打字时手臂终于能灵活活动。

生活里像周先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久坐、受寒、过度劳损,都会让经络像淤塞的水管一样慢慢 “堵死”,而经络不通的地方,疼痛总会准时找上门。今天就来拆解针灸如何精准找到 “堵点”,通过通络让疼痛消失,帮大家找回舒展的体态。
一、颈肩经络堵:先找 “通阳三穴”,解开脖子 “紧箍咒”
颈肩疼多是督脉、手三阳经淤堵,常见症状除了僵硬酸痛,还可能伴随头痛、手臂发麻,严重时连转头看后视镜都费劲。针灸时会优先锁定三个关键穴位,定位方法简单易找:

风池穴:双手放在耳后,摸到脖子侧面凸起的胸锁乳突肌,它和斜方肌(颈后大片肌肉)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的地方就是。进针时医师会用 0.30mm 毫针,按 15° 角轻轻刺入 0.5 寸,避免碰到血管,扎完后颈后会有轻微酥麻感。
大椎穴: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那节颈椎,往下摸第一个凹陷处,是督脉上 “打通阳气” 的关键穴。垂直进针 0.3-0.5 寸,留针时 often 会搭配温和灸,温热感顺着脖子往下传,像给紧绷的肌肉敷了热毛巾。
曲池穴:屈起胳膊,肘横纹外侧端的凹陷处,按住能感觉到酸胀。进针 0.8-1 寸,扎这个穴能疏通手阳明大肠经,缓解肩膀连带手臂的酸痛。
很多人扎完这组穴位,会明显觉得脖子的 “紧绷感” 像被松开的橡皮筋,转动时再也没有 “咯吱” 的摩擦声。要注意的是,颈肩堵多和长期低头、吹空调有关,治疗期间每天抬头做 5 分钟 “米字操”,能避免经络再次淤堵。
二、腰背经络堵:锁定 “止痛双穴”,卸下腰上 “大石头”
腰背痛常缠上上班族和体力劳动者,比如搬东西后腰痛得直不起来,或久坐后腰部像贴了块铁板,这多是肾经、膀胱经不通所致。针灸核心找两个穴位,定位时跟着身体标志走:
肾俞穴:先摸腰部最突出的肋骨,往下数到第二腰椎棘突,再往两边量两指宽(约 1.5 寸),按压有酸胀感的位置就是。垂直进针 0.8-1 寸,留针 20 分钟,期间医师会轻轻捻针,让酸胀感扩散到腰部周围,像在给淤堵的经络 “按摩”。

委中穴:膝盖后方的腘窝横纹正中点,摸上去有明显凹陷,老话说 “腰背疼痛委中求”,这个穴是疏通膀胱经的关键。若淤血较重,医师可能会用细针点刺后拔小罐,放出少量淤血,堵得厉害的人会感觉瞬间轻松,像卸下了腰上的大石头。
有位快递员师傅曾因搬重物腰痛,扎了两次肾俞和委中穴,就能正常扛快递箱了。要提醒的是,腰背堵常和肾虚、劳损有关,治疗后别久站久坐,每天睡前做 5 分钟 “小燕飞”,能帮经络保持通畅。
三、四肢经络堵:找准 “关节活穴”,让手脚灵活起来
膝盖痛、手腕酸、脚踝肿,这些四肢疼痛容易被当成 “老毛病”,其实多是经络堵在关节处。比如膝盖痛多和足阳明胃经有关,手腕酸常是手少阳三焦经不通,针灸时会针对性选穴:
膝眼穴:坐在椅子上屈伸膝盖,髌骨下方会出现两个凹陷,内侧的是内膝眼,外侧的是外膝眼。斜刺 0.5-0.8 寸,避免碰到骨头,留针时会用艾灸盒温灸,热气渗入膝盖,像给关节敷了暖宝宝,扎完后走路膝盖明显不 “发僵”。
阳池穴:手腕背侧,腕横纹正中点,找的时候能摸到一个小凹陷,像手腕上的 “小水池”。垂直进针 0.3-0.5 寸,针对长期用鼠标导致的手腕酸痛特别有效,很多上班族扎完后,敲键盘时手腕再也不发麻。

昆仑穴:脚踝外侧,外踝尖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时酸胀感会传到小腿。进针深度达0.5 - 0.8寸,可有效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血。对于脚踝扭伤所致的肿胀与疼痛,此针法能发挥良好的缓解功效,减轻患者痛苦。
经络堵塞就像身体里的 “小淤结”,越拖越大会让疼痛加重,甚至影响走路、抬手这些日常动作。针灸靠精准取穴疏通经络,就像给淤塞的水管 “清淤”,但一定要找专业医师操作,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穴位和进针深度。
如果你的疼痛已经持续超过一周,别再硬扛着贴止痛贴,及时去做专业调理正规配资,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慢性痛;治疗后也要护好经络 —— 少久坐、别让关节受寒、每天做 10 分钟四肢拉伸,坚持下来,就能一直保持灵活轻松的体态。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